工信部:以开源方式加速操作系统生态共建逐步成为业界共识******
中新网12月28日电 题:工信部:以开源方式加速操作系统生态共建逐步成为业界共识
中新财经记者刘育英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28日在操作系统产业峰会2022表示,当前开源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以开源方式加速操作系统生态共建逐步成为产业界的共识。
王江平表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成立两年以来,汇聚了各类的开源力量,着力推进欧拉、推进鸿蒙等优质操作系统的创新迭代、生态拓展和国际化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优秀案例,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推进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工信部将做好五方面工作:持之以恒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操作系统等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开源基金会的主体作用,打造更加活跃的开源社区;深化融合运用,探索关键软件典型应用场景和最佳实践;强化人才供给,加强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不断推动开放合作,带动我国软件产业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圈。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在峰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开源的认知及对全球开源的贡献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在从使用开源到参与开源再到现在的贡献开源,甚至主打开源,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openEuler(欧拉)作为一个支持多样性算力的开源操作系统,支持x86、Arm、RISC-V、LoongArch、SW64、Power六大处理器架构。华为常务董事 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介绍,欧拉加速发展,社区企业成员从去年的300多发展到今600多,部署数量从100万套到今年累计300万套,新增市场份额占比约25%。欧拉正在跨越生态拐点,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首选。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介绍,一年多以来基金会在商标托管、生态发展、开放治理等方面为 openEuler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openEuler的快速发展证明充分利用开源、参与开源、支持开源、回馈开源是实现操作系统技术创新和产业繁荣的有效路径。(完)
“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
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创新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和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日益重要。
10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创新发展”论坛召开,中外嘉宾通过主旨演讲、尖峰对话、圆桌派等环节,畅谈数字基础设施的融合创新发展,从标准、技术、建设等多个角度提出建议,并分享各自的创新理念和实践。
“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创新发展”论坛现场。光明网见习记者 刘昊摄
数字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还包括应用5G、千兆光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融合基础设施。
国际电信联盟(ITU)电信标准化部门第十七研究组顾问官杨晓雅说,人类社会正加速向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基于标准规范的互联互通和不断创新的技术迭代是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对算力需求的快速激增,算网协同有力支撑着企业上云、用数、汇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目前云网融合的现状并不理想,因为云跟网是独立建设,其本身的标准、技术不一样,运营主体不同。
邬贺铨谈到,云网和算网融合促进产业链互利共赢,在加速推进云网和算网融合上,不仅要充分发挥IPv6抓手作用,推进云网和算网融合的标准化及开发工作,还需要开展管理体制与商业模式研究。
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服务商,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李峻说,融合是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电信将以融合为出发点,持续夯实云网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构筑协同、赋能的新发展格局。
据了解,中国铁塔成立八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持续深化行业共享和协同发展。
中国铁塔副总经理刘国锋介绍,5G商用以来,中国铁塔累计承建5G基站160万个,其中97%以上通过共享存量资源实现。
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化至关重要。对此,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说,只有建立标准才能够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不同领域的上下连接。
当前,全球疫情反复延宕,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在这样的情况下,5G的发展脚步没有停下来,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中国运营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说,GSMA通过促进技术的发展和互联互通,来推动整个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为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迎接数智未来,各方在积极探索。其中,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朱永涛建议,在基础设施方面,要重点探索在智慧城市、交通、金融以及一些垂直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新路径。
思科从1994年进入到中国,已经服务中国30多年。“面向未来,思科希望自己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作贡献。”思科大中华区首席架构师蒋星介绍,思科希望通过对数据的可视性,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给客户一个自动化响应,从而提升客户从通信到应用、从云到端的体验。(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